西華抗日部隊:十八勇士血染馬路口
記者 王錦春 王吉城 張洪濤 文/圖
核心提示:1938年夏,徐州、開封淪陷。國民黨不顧人民死活,在鄭州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以阻日軍。黃河水一瀉千里,形成黃泛區(qū)。豫東等地一片混亂,日寇更是肆意燒殺搶掠。危急時刻,中共河南省委根據中央指示,把工作重點由一般救亡運動轉變?yōu)槲溲b抗日斗爭,在豫東組建兩支抗日武裝,一支是河南省委委員、豫東特委書記沈東平領導的西華人民抗日自衛(wèi)軍,一支是河南省委委員、豫西特委書記吳芝圃領導的豫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。
1938年7月,睢縣淪陷,群眾飽受日軍蹂躪。河南省委根據黨中央“我向敵后發(fā)展”的方針,指示西華抗日武裝除一部分留守外,其余深入敵后積極主動抗擊日軍。沈東平按照上級指示,動員部隊準備出征,到敵人后方去展開豫東抗日游擊戰(zhàn)爭。
1938年7月16日,豫東特委書記沈東平率西華人民抗日自衛(wèi)軍組成東進支隊出征。東征過程中,自衛(wèi)軍沿途宣講抗日救國道理,消滅偽頑300多人。部隊行至太康縣轉樓時,豫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司令員吳芝圃專程迎接。這也是吳芝圃在敵后抗戰(zhàn)首次得到兄弟部隊支持。
東征途中,沈東平率領的西華東征支隊打下太康縣城,隨后駐扎在位于睢杞太邊區(qū)的平崗鎮(zhèn),這里離日軍據守的河堤嶺僅6公里,可尋機與日軍作戰(zhàn)。
7月28日上午,也就是在平崗駐扎的第三天,沈東平率小股部隊偵察,并在馬路口村召集群眾講話。這時,他得到情報,駐睢縣日軍到平崗換防,還押有一批重要物資。沈東平獲悉這個消息后,決定打鬼子一個伏擊,爭取日軍這批輜重。
馬路口村緊鄰睢柘公路,位于睢縣縣城和平崗鎮(zhèn)之間,西南距平崗鎮(zhèn)5公里,北距縣城10公里,是平崗鎮(zhèn)進入縣城的交通要道。
沈東平帶領一大隊二中隊的70多人和手槍排, 悄悄隱藏在公路兩側的高粱地里。上午9點多鐘,日軍運輸物資的馬車隊進入伏擊圈。沈東平高喊“開火”,路兩邊的高粱地里響起了密集的槍聲,有幾個鬼子應聲倒地。日軍慌亂之際,戰(zhàn)士們躍出高粱地沖向日軍。日軍被動挨打,退向村內。沈東平見狀,安排手下打掃戰(zhàn)場,搶運戰(zhàn)利品,自己帶領一個小分隊進村,追擊殘敵。與此同時,附近河堤嶺據點的日軍聽到槍聲,增援部隊很快趕到,重重包圍了村莊。一場慘烈的戰(zhàn)斗開始了。
接下來,激戰(zhàn)究竟怎樣慘烈?沈東平等十八勇士是怎樣壯烈殉國的?
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75周年之際,2020年8月11日,周口報業(yè)傳媒集團《紅色記憶》采訪組一行,先后來到商丘市睢縣河堤鄉(xiāng)馬路口村烈士犧牲地、平崗鎮(zhèn)小學英雄遷葬處、睢杞戰(zhàn)役烈士陵園十八勇士墓葬群、杞縣水東烈士陵園,還原那個壯懷激烈的時刻,緬懷一個個倒下的先烈。
馬路口:村民銘記戰(zhàn)事慘烈
8月11日8點多,記者一行來到馬路口村時,被這個豫東小村吸引。翠綠的槐樹、墨綠的楊樹掩蔭下,多幢農家二層小樓顯示出村民生活的安逸和舒適。村里的條條道路水泥鋪就,家家門前種上了蔬菜,豆角扭著秧歌順著竹竿攀爬,一派溫馨景象。
睢縣縣委黨校王翔宇副校長是馬路口鄰村人,他所在的村莊曾和馬路口村在一個生產大隊。少年時代,王翔宇就聽當地馬路口戰(zhàn)斗經歷者講述過十八勇士事跡,并對英雄事跡進行了認真研究。在他的熱心幫助下,記者一行深入采訪,探尋英雄的紅色足跡,表達對先烈的崇敬和哀思。
能目睹這場戰(zhàn)斗并且能記住的村民,年齡也應在90歲以上了。王翔宇對這個村莊很熟悉,他為記者找來了90歲的村民王學申。
在馬路口村頭,面對當年殺敵的戰(zhàn)場,記憶力及身體素質良好的王學申老人講述了所見所聞。此時,蟬鳴陣陣,村對面綠油油的田野在微風吹拂下,翻起陣陣“綠浪”,形成天然隱蔽的“青紗帳”。
提起那場戰(zhàn)斗,9旬老人王學申清楚地回憶起西華人民抗日自衛(wèi)軍參謀長沈東平以及副司令員兼東進支隊司令員胡曉初。他說:“戰(zhàn)斗打響后,槍炮聲、喊殺聲亂作一團。當時我還小,俺哥還背著我跑了一會兒,老百姓也都往外跑。后來,鬼子越來越多,沈參謀(長)帶領一部分人撤到馬路口村黃家木質堂樓。鬼子武器先進,往樓里發(fā)射炮彈,又放火燒樓,還動用燃燒彈。最后沈參謀(長)等人不幸遇難……”說到這,王學申滄桑的臉上充滿遺憾。
講起82年前的往事,仍能脫口而出沈參謀(長),足見沈東平率領的隊伍給當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對于這場戰(zhàn)斗,王翔宇副校長說:“我小時候聽支援馬路口戰(zhàn)斗的一位孔莊的民兵說,戰(zhàn)斗打響不久,當地民兵和胡曉初部下都派兵增援沈東平。駐守睢縣及河堤嶺(鄉(xiāng))的鬼子、偽軍得到消息也紛紛出動。戰(zhàn)場形勢瞬息萬變。沈東平等人掩護其他人員撤退時,被困黃家堂樓。前來支援的民兵喊他們快跳樓,雙方的喊話聲都能聽見。但日軍火力太猛,增援人員根本沖不過去。直至鬼子使用了燃燒彈,沈東平也沒有往下跳。戰(zhàn)斗結束,鬼子很快撤離。打掃戰(zhàn)場時,人們發(fā)現沈東平等十八勇士被燒死,年齡最小的才17歲。當地群眾在馬路口附近就地掩埋了十八勇士,第二天遷葬于平崗鎮(zhèn)?!?/p>
王翔宇介紹,參加增援的這位孔莊民兵早已去世。在那次戰(zhàn)斗中,一顆子彈從側面擊中他面部,從此面部留下一個豁口。戰(zhàn)爭造成的痛苦,往往不是后輩人所能想象的。
睢縣黨史辦編輯的《睢縣英烈》記載,“駐平崗的西華部隊得悉沈東平被圍趕來增援,中途受日偽阻擊,反復沖殺難以接近樓院。十八勇士退守的黃家堂樓分上下兩層,前后是坑,皆有水,敵不易接近。日軍在屢攻不下傷亡甚多的情況下,動用鋼炮、輕重機槍猛烈攻擊。沈東平等人居高臨下,沉著應戰(zhàn)。鬼子在樓前墻角、水塘邊倒下十多具尸體。下午,敵人挑著秸稈燒樓,殘忍地發(fā)射了燃燒彈。堂樓被擊中,十八勇士在熊熊烈火中壯烈犧牲……”
十八勇士將青春永遠定格在馬路口村,血染這片土地,喚起更多人拿起獵槍逐豺狼。除沈東平外,另外17位勇士分別是和金玉、張九齡、陳書然、袁富海、郭文堂、郭收、劉力峰、李天桐、王登科、王復禮、李立洋、裴學仁、郭啟云、李應希、肖尚勇、張文彬、李長興。
如今,緊鄰馬路口村通往縣城的道路上車水馬龍,一派繁忙景象。當年的戰(zhàn)場,田野 “綠浪滾滾”,豐收在望,人來人往。有多少人知道這里曾經是殺聲震天、打得天昏地暗的馬路口戰(zhàn)場?
平崗鎮(zhèn):“守墓人”傳承紅色故事
馬路口之戰(zhàn),十八勇士壯烈犧牲是豫東抗日武裝的重大損失。十八勇士犧牲地——馬路口村黃家堂樓在戰(zhàn)火中早已化為灰燼。烈士的血跡也無處尋覓,但卻深深融入了豫東大地,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不屈不撓的豐碑。
據睢縣黨史記載,馬路口戰(zhàn)斗結束后,為防鬼子報復,睢縣共產黨員苗家樹(苗鐵峰)、苗久潤(苗澤生)父子帶領群眾將十八勇士遺體從馬路口村運往平崗埋葬。
在創(chuàng)建豫東抗日根據地的斗爭中,沈東平以大量的工作樹立了共產黨人的光輝榜樣,他在豫東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。他和17名戰(zhàn)友犧牲之后,西華部隊官兵望著勇士們燒焦的遺體,悲痛欲絕。戰(zhàn)士們抱著烈士的遺體,人人哭得渾身發(fā)抖,淚水浸濕了土地。
下葬當日,豫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司令吳芝圃受中共河南省委委托,舉行了追悼大會。吳芝圃號召全體指戰(zhàn)員化悲痛為力量,狠狠打擊敵人。會上會下一片悲慟哭泣,十八勇士的家屬代表發(fā)言,表示與日寇血戰(zhàn)到底。
噩耗傳到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確山竹溝,省委領導同志扼腕長嘆。8月初,河南省委軍事部長彭雪楓趕到西華慰問,并將噩耗電告中共中央、毛主席。
在平崗鎮(zhèn),記者見到了平崗鎮(zhèn)文化站原站長、80多歲的苗家忠老人,以及曾在平崗小學工作35年的劉光遠老師。他們都是熱心紅色文化的志愿者。
馬路口戰(zhàn)斗結束后,為什么要把烈士葬在平崗呢?苗家忠老人介紹,1938年,平崗附近的苗樓村地下黨組織比較活躍,將烈士葬在這里也是為了保護不被日軍破壞。為了永遠銘記烈士,當地黨組織特意把每位烈士的大名鐫刻在磚頭上,隨同下葬。
劉光遠老師退休后,被返聘到學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。62歲的他,指著校園北側的教室說:“許多年前,這里還是一片寨墻,當年的烈士墓就在寨墻外面的土坡上。那時,這里荒無人煙?!睕]遷墓之前,每年清明節(jié),學校組織學生在這里掃墓,講十八烈士的英勇事跡。在這里上班后,劉光遠老師就像忠誠的“守墓人”,送走一代又一代學生,講了一遍又一遍烈士故事。
2002年10月,馬路口十八勇士之一李天桐烈士的女兒李晶和丈夫曹隨義(曾任青海省委秘書長),在周口市人大常委會、睢縣縣委有關負責人陪同下,一起來到平崗祭奠。后來,曹隨義寫了一篇《淚灑平崗》發(fā)表在《周口日報》,表達了對岳父李天桐烈士的深深懷念。
有聲當徹天,有淚當徹泉。李天桐烈士女兒李晶在墓前放聲痛哭,所有的不幸和委屈化作了哭聲和淚水。李天桐犧牲時年僅20歲,當后人第一次來祭奠時,已是64年以后的事了。
從《淚灑平崗》文中可以看出,當時這十八座墳墓沒有墓碑,分不清哪座墳里埋的是哪位烈士。村主任找來了時年83歲、曾參與掩埋十八烈士的村民韓孝遠。韓孝遠對他們說,掩埋烈士時每個墳里埋了一塊磚,上面刻有每個人的名字。
當時,睢縣縣委主要領導決定將十八勇士墓遷葬睢杞戰(zhàn)役烈士陵園,讓更多人知道十八勇士事跡,同時也是向十八勇士表達最崇高的敬意。
后來,在平崗小學后院立起兩通石碑“革命烈士紀念碑”“衛(wèi)國烈士紀念碑”,主要是為紀念馬路口之戰(zhàn)犧牲的18名勇士。碑刻上面詳細記載著十八勇士的姓名、事跡等。
據八旬老人苗家忠介紹,這兩通墓碑,主要是當地退伍軍人及民兵自發(fā)籌資捐建的。
2003年清明節(jié)前夕,在睢縣縣委、縣政府主要領導主持下,十八勇士墳墓由平崗小學全部遷到睢杞戰(zhàn)役烈士陵園,將烈士葬于蒼松翠柏之中……
國破安有小家存?抗戰(zhàn)勇士浴血奮戰(zhàn)只為山河無恙、人民安康。讓英烈安息,吾輩當自強!
覓紅色足跡:殺頑敵載抗戰(zhàn)史冊
睢杞戰(zhàn)役烈士陵園位于睢縣城北兩公里,南臨城湖,北靠環(huán)城路,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交通便利。
睢杞戰(zhàn)役是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豫東戰(zhàn)役的重要組成,也是常勝將軍粟裕的得意之作。1984年2月5日,為革命事業(yè)奮斗一生的粟裕將軍在北京病逝。按照粟裕將軍生前意愿,粟裕的部分骨灰,撒放在睢縣睢杞戰(zhàn)役烈士陵園無名烈士墓前面的花壇里。
走進睢杞戰(zhàn)役烈士陵園,十八勇士紀念碑靜靜地佇立在粟裕將軍漢白玉雕像旁。粟裕漢白玉雕像和十八勇士紀念碑成為這里最閃亮的坐標。
緊鄰粟裕將軍骨灰撒放處中心花壇,便是十八勇士紀念碑及其后面的十八個墓碑,三排六列。沈東平墓碑居首。
沈東平,原名張秉乾,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太尉鎮(zhèn)林莊村人。歷任中共許昌中心縣委書記,中共河南省臨時工作委員會負責人,河南省委委員、豫東特委書記,西華人民抗日自衛(wèi)軍參謀長等職。他為恢復和推動河南黨組織,在河南建立廣泛的抗日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,發(fā)展和推動河南抗日救亡運動,創(chuàng)建西華和豫東抗日武裝,作出了重大貢獻。
為什么沈東平是西華人民抗日自衛(wèi)軍參謀長,實為政委?曾在西華人民抗日自衛(wèi)軍任過職、新中國成立后曾任解放軍總后勤部副政委的李耀,在回憶錄中說:“西華人民抗日自衛(wèi)軍這個武裝實際上就是我們黨領導的。在部隊里編有黨支部、黨小組。那里大隊里有政治干部,不叫政委,叫政治員,后改稱政治教導員,因為那時國共兩黨搞統(tǒng)戰(zhàn),叫政委是不行的……”其實,由于國共兩黨統(tǒng)戰(zhàn)關系,西華人民抗日自衛(wèi)軍不設政委一職。但作為共產黨領導下的部隊,中共豫東特委書記沈東平實際行使的是政委職權。
十八勇士,年輕的生命雖然短暫卻因抗戰(zhàn)而燦爛,如花的青春盡管凋零卻因捐國而永恒。那些鐫刻在石碑上的一個個名字像鮮活生命,無聲地訴說著對侵略者的仇恨。烈士的墓碑六人一排整齊排列,以出征的姿態(tài)表達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恨。
“風在吼,馬在叫,黃河在咆哮……”“母親叫兒打東洋,妻子送郎上戰(zhàn)場……”“我們都是神槍手,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……”看到這些墓碑,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抗戰(zhàn)歌曲似在耳邊響起,總讓人想到艱苦的抗戰(zhàn)歲月,激勵著人們勇往直前。
面對日寇何所懼,赤膽忠心殺頑敵。英雄事跡越久遠,抗戰(zhàn)精神越珍貴。豫東特委書記沈東平率領西華人民抗日自衛(wèi)軍東征英勇殺敵的事跡,人民不會忘記,共和國不會忘記。
1951年,沈東平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。
2009年,河南省委、省軍區(qū)等部門評選60位“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”,沈東平榜上有名。
2014年,經黨中央、國務院批準,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戰(zhàn)爭中頑強奮戰(zhàn)、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,沈東平名列其中。
記者在睢杞戰(zhàn)役烈士陵園采訪時看到,十八勇士紀念碑旁散落不少掃墓者敬獻的潔白素雅的紙花,含淚般飄落一地。紙花是烈士親屬抑或是素不相識的人送來的并不重要,都反映了群眾對烈士的思念之情。
王翔宇副校長說:“每年我們都要組織黨校的學員到烈士陵園學習先烈的革命精神,接受愛國主義教育,這種形式非常好?!?/p>
是的,追尋紅色足跡,宣傳英雄事跡,才能使更多人接受紅色教育,傳承革命精神。每一座烈士陵園都是紅色的基因庫、厚重的教科書。睢縣黨委、縣政府把最好的地段讓給烈士陵園,把陵園修建得莊嚴肅穆、幽雅靜謐,體現了對烈士的尊重和敬仰。
辭別睢杞戰(zhàn)役烈士陵園,記者一行直奔杞縣水東烈士陵園。水東,就是鄭州黃河花園口決口后形成的地域名。黃河決堤把豫東分成兩部分,稱“水東”和“水西”。水東抗日根據地原來叫睢(縣)杞(縣)太(康)根據地,是華北、華中抗日根據地相互聯系的紐帶。
據杞縣水東烈士陵園管理處負責人介紹,由于水東根據地是日偽軍重點進攻地區(qū),水東根據地英勇犧牲的烈士達5266名,僅特(地)委書記級別的烈士就有沈東平、馬慶華、韓達生、唐克威等人。其實,水東烈士陵園始建于1945年3月,為紀念抗戰(zhàn)英烈,中共冀魯豫第十二地委、專署、軍分區(qū)發(fā)動根據地軍民集資,在根據地中心區(qū)杞縣城南竹林鄉(xiāng)莊林村西側老黨寨土丘上修建了水東烈士陵園。那時,就已經有了對沈東平等十八勇士的記載。
1987年,在縣城重建的“水東烈士陵園”,也有對沈東平等4位特(地)委書記的介紹。
沈東平等十八勇士精神永存,他們活在人們心中。馬路口之戰(zhàn)雖然只是抗日烽火中的一個小小音符,卻吹響了豫東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軍的號角,為埋葬敵人添了一锨新土。
尋英雄后代:守初心繼先輩遺志
馬路口抗日十八勇士,除沈東平是漯河市舞陽縣人外,其他17人都是周口市西華縣人。他們的后人今天安在?生活得怎樣?記者腦海里始終縈繞這些問號。
早在1951年,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認沈東平為烈士,吳芝圃主席親自安排撫恤烈士家屬,將沈東平女兒張玉花送進學校讀書。
1954年清明節(jié)前夕,沈東平家人拿著省政府開的遷葬沈東平遺骨的信,到睢縣馬路口村見到了當地領導說明情況,在當地領導帶領下找到一位老石匠。在老石匠指點下,家人把墳挖開,將沈東平遺骨擺放在一個棺材里拉回舞陽太尉鎮(zhèn)林莊村老家,在村里安葬……
2013年10月1日,舞陽縣人民政府在林莊村重修沈東平陵墓,并以漢白玉砌起圍欄,盡顯莊嚴肅穆,以便讓更多人緬懷先烈、尊敬英雄,昭示人們不忘歷史、珍愛和平。
在西華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多方努力下,記者和李天桐、張文彬、裴學仁三位烈士后人取得了聯系。
1938年,李天桐犧牲時年僅20歲,女兒李晶6個月。多年來,李晶一直為自己是烈士的女兒感到責任重大。1958年,在政府照顧下,李晶在西華縣參加工作,成為西華電廠第一批工人。年紀輕輕的她爬電線桿、裝燈泡,什么都干。以后又干過木工、印刷工、縫紉工,還在化肥廠、細菌肥料廠當過工人。不論干什么,她都是兢兢業(yè)業(yè),吃苦耐勞。隨丈夫到青海省以后,在極其艱苦的柴達木盆地,她燒過石灰,燒過鍋爐,當過泥瓦工。不論多么艱苦,李晶始終認為:“我的父親是烈士,不能給父親丟臉。父親是流血的,我是流汗的。流汗的不能忘掉流血的,我永遠想念著父親!”
李晶的愛人曹隨義在青海省走上領導崗位后,同樣以妻子是烈士后代感到光榮,平時更加嚴格要求自己,全身心投入黨的事業(yè),甘于吃苦,樂于奉獻,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。
李晶和曹隨義退休后居住北京,生活幸福。曹隨義接受采訪時說:“我們也常向孫子、外孫講李天桐壯烈犧牲的故事,希望他們本本分分做人,老老實實做事,不負烈士后代的名聲?!奔t色基因在傳承,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家庭里的每個人。
烈日下,尋找紅色足跡不停歇。8月26日,記者一行在西華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李建淼、黃橋鄉(xiāng)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杜紅芬引領下,采訪了烈士張文彬、裴學仁后人。
在黃橋鄉(xiāng)孫堤村,記者見到了張文彬烈士的侄兒張保成及家人。張保成今年90歲,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,張文彬是其二叔。家人介紹說,張文彬,實名張文彩。因“彬”和“彩”兩個字右側都是三個撇,可能入伍時“彩”被人寫成“彬”了。這里,我們仍稱其為張文彩吧。
張文彩在馬路口戰(zhàn)斗犧牲時33歲,留有一個年幼的女兒。張文彩青少年時代練過武術,武藝高強,是豫東特委書記沈東平的貼身警衛(wèi)員。張家后人說,埋葬十八勇士時,張文彩緊貼沈東平而葬。
上世紀60年代,張文彩遺骨由其女兒及親屬從睢縣平崗遷回老家安葬。
世間無限丹青手,一片傷心畫不成。從西華黃橋到睢縣平崗,100多公里。我們無法想象在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,烈士的女兒徒步從這里出發(fā),一步一步來到睢縣平崗尋找父親,并將父親遺骨背回時的一路艱辛。更無法想象烈士的女兒一路上曾留下多少悲傷的淚水。歲月靜好,只不過是有人在負重前行。這句話在這里是如此通俗而易懂、沉重又真實。
張保成的兒子張二奎說:“張文彩的墳頭現在仍然保存完好,就在村頭莊稼地里。”在張二奎帶領下,記者一行來到了張文彩墓地,墓地周圍種滿了辣椒。一望無際的田野里,密密麻麻紅燈籠般的辣椒隨風輕搖,一片紅綠相間、生機盎然的景象。面對田野里這個不起眼的墳頭,誰會想到逝者會是一位抗戰(zhàn)勇士呢?
從張文彩開始,其家族四代都有軍人,以滿腔熱血報效國家。
當日傍晚,記者一行馬不停蹄來到了西華縣城裴學仁烈士的孫子裴平家采訪。裴平介紹,他爺爺是黃橋鄉(xiāng)裴莊村人,在馬路口犧牲時年僅29歲。上世紀60年代,家人將裴學仁遺骨遷回村里安葬。當年和他爺爺一同犧牲在馬路口的,還有村里一位姓和的人。
按照烈士名單,這位烈士的名字應是和金玉(田)。兒時的玩伴,抗日戰(zhàn)場同赴國難,讓人感慨萬千。
一路走一路看,思緒重回烽火當年。如今幸福生活比蜜甜,怎能忘記曾經的苦難?革命先烈,值得我們永遠銘記、懷念、尊敬!很欣慰的是,黨和政府始終沒有忘記烈士遺屬,按照政策千方百計給予照顧,撫慰他們受傷的心靈。
十八勇士,無論你們葬在何處,后人是否健在,請放心,家鄉(xiāng)人民、周口人民、中華民族,永遠不會忘記你們?yōu)槊褡濯毩⑴c解放作出的豐功偉績。
死去何所道,托體同山阿。英雄已與大地融為一體,赤色土地處處浸透著先烈的鮮血。作為后來人,常念先輩初心,繼承革命遺志,才是對先烈最好的感恩。
采訪札記
蕭瑟秋風今又是,換了人間。硝煙散盡,才懂得和平生活來之不易。豐碑立起,方明白革命先烈胸襟偉岸。中國共產黨最優(yōu)秀的兒女,在中華民族最危難時刻,義無反顧、前仆后繼,驅逐日寇,收復河山。
抗戰(zhàn)艱苦歲月,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,為國家和民族留下了偉大的抗戰(zhàn)精神。是的,偉大的抗戰(zhàn)精神,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。
新時代,新征程。我們只有沿著紅色足跡,緊跟黨的腳步,不忘初心,奮發(fā)圖強,才能實現“兩個一百年”奮斗目標,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。②6